故事,從1950年國慶之夜說起。
新中國一周歲生日。天安門廣場煙花璀璨。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寫在一張張興高采烈的臉龐上。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憑欄遠眺,意氣風發。此時,周恩來匆匆來到他身邊,帶來南朝鮮軍隊悍然越過三八線,朝鮮黨和政府緊急請求中國出兵的消息。
今年國慶節前夕,由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合出品的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公映。該片開片就引出了問題:為什么必須打?靠什么能打贏?
一
豐收的田野、沸騰的廠礦、歡快的校園……歷經長期戰亂的中國人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然而,一場猝不及防的戰爭,卻讓新中國的安全環境陡然惡化。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兩天后,美國政府做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在美軍第一批軍機飛臨朝鮮上空的同時,美軍軍艦入侵臺?!吨驹杠姡盒郾鰮簟烽_片部分,用短短幾個鏡頭,將新中國面臨的嚴峻局勢渲染得淋漓盡致:封鎖臺灣海峽的美軍軍艦、陳兵三八線的“聯合國軍”、美軍軍機向中國東北邊境地區投燃燒彈……
此時,天安門城樓上的一段對話,闡明了中國必須打的理由。毛澤東問婦產科大夫林巧稚:“如果有一天,敵人的飛機把炸彈落到你們協和醫院,你會怎么辦?”林巧稚堅定地回答:“我會用我的生命保護所有的孩子!”毛澤東又問參加國慶慶典的各界代表:“諸位代表,你們呢?”大家異口同聲:“我們也會!”
這就是億萬中國人民發自肺腑的心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出兵朝鮮,是毛澤東的一次艱難抉擇?!吨驹杠姡盒郾鰮簟芬园酌枋址ㄟM行勾勒,選取國慶節之夜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與各界代表對話這樣一個細節,來呈現“為什么必須打”的邏輯,立意飽滿,運鏡有神。
二
片中有一位名叫吳本正的歸國科學家。吳本正深懷愛國熱情,但對中國能否打贏這場戰爭心存疑慮——1950年,美國鋼產量8700余萬噸,接近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中國只生產了60萬噸鋼,還不到美國的百分之一;美國糾集了16國參戰,而中國幾乎是孤軍作戰,沒有飛機也缺少大炮……無論是數據對比,還是力量對比,幾乎都是一邊倒。
在會上,情緒激動的吳本正發問:“請告訴我,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我們拿什么打贏?”一番探討后,周恩來回答吳本正:“只有打贏,中國人民才能生存下去!”這處問答情景的處理,匠心獨運。的確,沒有比這樣的理由更樸實,也更有力了。而毛澤東的一句“上下同欲者勝”,則為新中國有決心有信心打贏這場戰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面對敵人,英勇亮劍。雄兵出擊,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
這些細節給觀眾留下巨大思考空間。從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起,無論對手多么強大,當他們企圖蠻橫地剝奪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權利時,中國人民決不答應。中國靠什么來打贏?靠的就是中國人民想過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的原動力,以及由此迸發的萬眾一心的向心力、勠力同心的凝聚力、攻堅克難的創造力。歷史是一面鏡子,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相信觀影者會自覺不自覺地穿越時空,與這段全國軍民同仇敵愾的歷史產生強烈的共鳴與共情。
三
在志愿軍入朝作戰部分,該片著重呈現了伏擊兩水洞、血戰松骨峰、搶占三所里和龍源里等戰斗場面,通過大量細節化的鏡頭來展現志愿軍將士“敢戰”“善戰”“勝戰”的精神風貌。在奔襲途中,志愿軍遭遇敵機偵察襲擾,既不能因此耽誤奔襲時間,又不能因暴露身份而招致轟炸,怎么辦?于是,志愿軍戴上鋼盔,冒充一路潰退的南朝鮮軍,抬頭與敵機打招呼,巧妙化險為夷。最終,他們以堅不可摧的驚人毅力跑贏了敵人的車輪,擋住了敵軍退路。松骨峰之戰的慘烈場景,在現代電影工業技術的助力下,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方式立體呈現。炮彈和航空炸彈密集爆炸,陣地上的巖石被炸得粉末四濺,犧牲的戰士一個個倒下,負傷的戰士擦一把鮮血又拼命掙扎著站起來……在第二次戰役中,38軍重創敵軍,彭德懷在嘉獎令收尾處寫下“三十八軍萬歲”。一幕幕畫面動人心魄,一個個血肉之軀構筑起令人敬仰的精神豐碑。
片中的“雄兵”,既指英勇無畏的志愿軍將士,也指舌戰美方的伍修權率領的外交團隊。影片后半部分,一條敘事線是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戰士的浴血奮戰,另一條敘事線是聯合國大會上伍修權與美方代表的據理力爭。仗打得越好,談判桌上越有力量。面對美方代表的囂張氣焰,影片以前線傳來捷報的方式,為伍修權這番慷慨激昂的話語提供了有力支撐:“1950年,畢竟不是1895年了,時代不同,情況變了。今天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換了人間”的新中國的聲音,擲地有聲。在這個嶄新的國度,前線后方同心協力、大江南北眾志成城。這種大無畏氣概貫穿全片,鼓舞人心。
《志愿軍:雄兵出擊》所展現的是從決策出兵到第二次戰役結束這一段歷史??v觀全片,《志愿軍:雄兵出擊》讓觀眾對抗美援朝有了更為立體的感知,對“為什么必須打、靠什么能打贏”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1950年12月26日,接任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在寒風中飛抵朝鮮戰場??姑涝瘧饒錾系闹驹杠妼⑹坑謱⒚媾R怎樣的考驗?答案將會在《志愿軍》接下來講述的故事中呈現。
寫實的藝術 藝術的寫實
■王 龍 馬天宇
縱觀世界電影史,一個國家的軍事題材電影往往承載了這個國家重大的歷史進程、關鍵的歷史抉擇,是保存國家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如何在更多元坐標上建構國家記憶,這是當代電影人的使命。日前公映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不僅呈現了大場面、多戰斗的戰場,更是一場關于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命運、戰爭與人文的綜合思索,是用電影藝術建構國家記憶的一次有益探索。
怎樣通過“熟悉的陌生化”為歷史提供新的注解?怎樣將史實精神與當代意識相融合,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志愿軍:雄兵出擊》在創作手法上,較好把握了歷史與虛構、真實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既有“寫實的藝術”,也有“藝術的寫實”,從“歷史的縫隙”中挖掘精彩細節,為歷史增添了生命的溫度。入朝首戰,38軍軍長梁興初指揮部隊在熙川作戰時,因情報有誤、決心不足而錯失戰機。他覺得:“我們的戰士不容易,隊伍從抗日戰爭一路走過來,不希望他們在這個時候倒下?!边@個細節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犧牲的沉重。因梁興初延誤了戰機,彭德懷勃然大怒。但冷靜過后,他語重心長地說:“犧牲是我們這輩人需要付出的代價,我們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這段撼人心扉的話語,化解了梁興初的糾結與不安,也道出了志愿軍戰士的心聲。不久后,38軍奔襲三所里、搶占龍源里、血戰松骨峰,他們用戰績展現出了英勇,譜寫了抗美援朝戰爭史上的濃重一筆。
該片在人物塑造上,比較得體地處理好了“大與小”“實與虛”“勝與敗”等辯證關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領導人運籌帷幄,把握國際國內的政治大局,著眼子孫后代的安寧幸福,綜合權衡做出決策,體現了思路開闊、高瞻遠矚的特質和風范。以彭德懷為代表的志愿軍司令部多位首長,以及戰斗在一線的軍、師、團指揮員,投身一線,身先士卒,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既體現出果敢睿智、指揮若定的指揮員風度,又展現出不懼艱險、堅韌頑強的英雄風貌。一線普通戰士,與敵人進行血與火的殊死較量,直面生死考驗,體現出英勇頑強、不懼犧牲、誓死堅守陣地的戰斗精神。
在美學風格上,該片較好地把握了文戲與武戲、鐵血與柔情的關系,以文武兼濟的雙線敘事呈現這場氣壯山河的“舉國之戰”。當中國赴聯合國代表團特派代表伍修權慷慨激昂地伸張中國權利之時,松骨峰戰場上的志愿軍戰士正與敵人血戰到底。當三連連長戴如義大喊著:“三連的,還有活著的嗎?還有能打的嗎?舉手!”連長的吶喊響徹山谷,塵土中、雪花中、火焰中、血水中舉起一只只堅毅的手。鏡頭一轉,再次回到聯合國大會上,伍修權代表中國、代表中華民族的手也堅定地高高舉起。在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標之下,文武雙線在此刻有力地交匯,達成了另一種并肩作戰:外交戰場上喜極而泣、落淚無聲,前線戰場上英勇沖鋒、高聲吶喊,這一幕令人熱淚盈眶。
該片穿插了史實人物與虛構人物同場出現的劇情,讓虛構人物來承擔劇情創作上的一些情感流露。片中,毛岸英化名“劉秘書”投身抗美援朝戰場。他開導留下戰爭心理創傷的通信排新兵楊三弟,并與之結下深厚友誼。毛岸英不幸犧牲后,楊三弟手捧為毛岸英修好的一雙鞋悲痛不已,而這雙鞋是毛澤東穿過、送給兒子的。夕陽西下,楊三弟手捧寄托著父子深情的遺物,場景催人淚下。還有李默尹這一貫穿全片的虛構人物。他從軍委機關工作人員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一線戰斗員,串連起戰爭進程和重大史實。這些虛構人物彌補了紀實英雄人物在敘事上不易拓展的敘事短板,實現了真實原型與虛構形象間的藝術同構。
總的看,《志愿軍:雄兵出擊》書寫了我方在敵強我弱、瞬息萬變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因時制敵、因地制敵的進程,展現出磅礴恢弘的戰爭群像,以及宏大敘事中的細膩情感,帶給觀眾一種熱血體驗和家國情懷。
相關閱讀
三五觀察網 | 發揚上甘嶺精神 爭做黃繼光傳人
https://35jituan.30edu.com.cn/Article/5257462c-53fa-4214-81bd-e5e24b2ee982.shtml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