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宋清影
據澎湃新聞報道,開國少將、原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楊永松將軍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9月1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據統計,目前,“開國將帥”群體中,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均已辭世,仍健在的開國少將僅剩4位,年齡最大的已達109歲。
出身貧苦,10歲參加革命
據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資料顯示,1919年7月,楊永松出生在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一個貧苦家庭,家中販賣咸魚咸菜為生。楊永松5歲時,父親因病離世,母親帶著四個孩子,他是家中第四子。
后來,楊永松的二哥楊鶴松在新加坡加入共產黨,返回家鄉積極組織開展革命活動。楊永松受家兄影響及環境熏陶,在學校加入了童子團。
1930年4月底,楊永松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正式開始了革命工作,年僅10歲。
后來,楊永松參加紅軍,被分配在紅十二軍政治部機關做勤雜及文書工作,后被編入紅軍101團,參加了中央蘇區的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以及1933年9月開始長達一年多的第五次反“圍剿”。
經歷長征,南征北戰
1934年10月,楊永松隨部隊踏上了長征。在進入草地的第六天,楊永松的雙腳因長時間泡在雨水里,雙腿腫脹,無法起身。他沒有放棄,鼓勵自己“不能這樣倒下,一定要走出去?!?/p>
1935年10月,楊永松緊跟著革命隊伍,整整走了一年,楊永松跟隨部隊經過了11省,歷盡險山和惡水,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走到了陜甘蘇區的吳起鎮。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8月23日,楊永松任政訓處技術書記的685團作為先頭部隊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平型關戰役,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戰斗異常慘烈,楊永松所在的685團死傷800人以上,全團只回來900余人。
此后,楊永松跟隨部隊保衛忻口,轉戰晉西,挺進山東,浴血魯南。1945年4月23日,楊永松以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的身份,出席了黨的“七大”。1949年3月,楊永松被分配到第四野戰軍戰車師任政委。
開國少將,僅剩4位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楊永松的戰車師參加受閱,坦克編隊以整齊的隊形,緩緩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1953年1月,楊永松調任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華北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改稱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
1955年,楊永松被授予少將軍銜。楊永松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57年8月,從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后,楊永松被分配到北京軍區工程兵任副政委。1959年9月,他參加了總政治部組織的全軍將軍業余合唱團。1968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
1978年,楊永松任北京軍區工程兵顧問。1981年按副兵團級離退休,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勛章榮譽章。
楊永松將軍,攝于101歲時(圖源:央視新聞)
今年4月1日,開國少將、原沈陽軍區副政委鄒衍同志,因病在沈陽逝世,享年107歲。
楊永松將軍逝世后,1955年首批授銜的開國少將已全部離世。
目前健在的開國將軍僅存4人,他們是1961年授銜的江西省軍區原政委張力雄、1964年授銜的烏魯木齊軍區原副司令員王扶之、原總參謀部炮兵部部長文擊、軍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涂通今。
4位仍健在的少將平均年齡已在百歲以上,年齡最大的是1913年出生的張力雄,已有109歲高齡,年齡最小的是出生于1923年的王扶之。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梅州黨史網、南方網、央視新聞等)
(來源:極目新聞)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