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1月4日電 題:英雄贊歌永流傳——重溫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那些經典名篇
新華社記者黃燕、于力、于也童
首次對外報道志愿軍入朝參戰的消息是怎樣發出的?抗美援朝紀念館珍藏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手稿背后有什么故事?第一個報道烈士楊根思的記者為什么要在長津湖鏖戰前夕與他碰碗壯行?
71年前,為宣傳報道抗美援朝這場偉大的正義之戰,新華社先后派出50多名記者、編輯赴朝,深入戰斗前沿,采寫了大量有影響的報道。在新華社建社90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譜寫的英雄贊歌。
毛主席親自修改第一條志愿軍入朝參戰的消息
1950年11月7日,新華社播發題為《朝人民軍在中國志愿部隊援助之下已在朝鮮西北部取得重要勝利》的電訊,這是志愿軍入朝作戰后,我國首次公開披露志愿軍參戰情況的戰報。
新華社研究院新聞史研究室主任萬京華長期從事新華社社史研究,包括抗美援朝報道研究。她說,志愿軍入朝參戰之初,出于戰略考慮,中央決定對外不公開發布任何消息。
第一次戰役結束后,毛澤東決定通過發表戰報對外公開志愿軍入朝作戰的消息,并親自修改。稿件11月7日發出,900多字,電頭為“新華社朝鮮北部某地七日電”。
這一天,恰巧是新華社19歲生日。
新華社的抗美援朝報道是在黨中央、毛主席和志愿軍首長的關懷和具體指導下進行的。毛主席不僅多次對新華社作出具體報道指示,還親自審閱、修改和撰寫了不少重要新聞,確立了抗美援朝報道的指導思想。
新華社記者從墻報上發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每每聽到這段激昂的旋律,總能把人們帶回那片充滿硝煙的戰場。
在位于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內,一個展廳的顯著位置懸掛著印有《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簡譜的圖片??姑涝o念館副館長、抗美援朝研究專家張校瑛介紹,曲作者周巍峙1993年將手稿捐獻給紀念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紀念館還收藏了詞作者麻扶搖捐贈的立功證書和勛章。
《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迅速唱響朝鮮戰場和祖國大江南北,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義的歌曲。它的誕生與新華社有一段奇妙的淵源。
1950年10月中旬,新華社派記者陳伯堅隨志愿軍部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他也是第一位隨志愿軍入朝采訪的新華社記者。
入朝前,部隊進行了戰前動員。陳伯堅到某炮兵部隊采訪時,看到墻報上貼滿各種決心書,其中一首詩引起他的注意。這首詩是當時陪同他采訪的連隊指導員寫的,陳伯堅立即把這首詩抄在筆記本上,并略做修改,把“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把“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
進入朝鮮戰場后,陳伯堅將這首詩引用到一篇戰地通訊中,新華社于1950年11月25日播發后,《人民日報》次日以《記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為題刊登,這首詩被醒目地排在標題下面。音樂家周巍峙看后很受感動,當即為這首詩譜了曲,后來定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由于報道沒有提及詩的作者,也未署記者名,所以這首歌在發表之初,詞作者署的是“志愿軍戰士”。后經陳伯堅提供線索,這首詩的原作者麻扶搖終于被找到。
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這些閃光名字的背后
電影《長津湖》上映后,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楊根思烈士墓前,出現了一架第四代戰斗機改進型殲-15模型和幾張殲-20戰斗機的照片,背面寫著“我們有了先進戰機,強大空軍!”
“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很多被寫進中小學課本,不少戰斗英雄都長眠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經常有群眾自發來祭掃,表達緬懷之情?!鄙蜿柨姑涝沂苛陥@工作人員王春婕說。
英雄的名字家喻戶曉,英雄的事跡感人至深。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新華社戰地記者最早報道他們事跡的。
1950年12月24日,新華社播發了本社記者發自朝鮮的新聞通訊《不朽的楊根思英雄排》,報道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三連連長楊根思抱著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英雄事跡。楊根思的英雄事跡很快傳播開來。
萬京華說,在朝鮮戰場上首次對外報道楊根思英勇犧牲事跡的是新華社記者華敏。在楊根思入朝作戰前,華敏就采訪過他。在長津湖鏖戰前夕,老友重逢,他們以飯碗代酒杯相碰,相約再聚首。楊根思犧牲后,華敏眼含熱淚采寫了這篇著名的通訊。
1952年2月4日,新華社播發了本社記者戴煌發自朝鮮前線的新聞通訊,報道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偵察隊文書羅盛教舍身搶救落水朝鮮少年的英雄事跡,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外,由記者石峰、王玉章采寫的《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通訊員鄭大藩采寫的《偉大的戰士邱少云》等報道也都感動了億萬讀者。
在新華社90年的光輝歷史上,無數新華人在黨和國家需要時,冒著硝煙戰火,用手中的筆記錄歷史,贊頌英烈,謳歌和平,用生命寫下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
相關閱讀
三五文化網 | 上甘嶺戰役:世界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御的典范
https://jjwhw.30edu.com.cn/Article/e8289079-5b51-4b16-8f36-8cd1eba5f541.shtml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