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100多年的接續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在這一過程中,“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為了紀念先烈,激勵更多人學習烈士精神,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烈士褒揚工作。
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黨的烈士褒揚工作逐步建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積極探索推進烈士褒揚工作。1929年鄂西蘇區政府頒布《優待紅軍家屬及撫恤傷亡實施條例》,1930年閩西蘇區政府頒布《優待紅軍士兵條例》。中央蘇區建立后,頒布了通行各根據地的《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以及《紅軍撫恤條例》《關于優待紅軍家屬的決定》等一系列法規,規定了對烈士及其家屬的撫恤和優待辦法。另外,還成立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撫恤委員會及各軍分會,以專門負責撫恤傷亡、殘廢的任務。為紀念光榮犧牲的紅軍烈士,1933年8月,紅軍烈士紀念塔破土動工。在紅軍烈士紀念塔揭幕典禮上,全體人員向紀念塔俯首靜默三分鐘,朱德在講話中號召大家學習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踏著先烈的血跡前進。此外,在中央革命博物館等紀念設施的建設過程中,收集了不少烈士遺像和烈士紀念品,并通過紅色詩歌、散文、故事、戲劇、歌舞等文藝形式大力宣傳烈士事跡。
抗日戰爭時期,為達到傳承與弘揚革命烈士精神的目的,1937年12月,陜甘寧特區政府頒布《抗日軍人優待條例》。除修建烈士陵園外,當時的很多報刊如《解放日報》《八路軍軍政雜志》等都刊登了大量介紹烈士的文章,《劉志丹》《歌唱二小放牛郎》《左權將軍之歌》等歌曲廣為傳唱,烈士英名還被用于地名,如左權縣、志丹縣、子長縣、子洲縣等,烈士事跡得到了廣泛傳播。除精神褒揚外,還采取撫恤等物質撫慰形式,包括一次性撫恤與長期撫恤兩種,并對烈屬實行代耕等優待政策。1945年,中共七大代表與延安各界代表在延安舉行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毛澤東擔任主祭并題寫挽詞“死難烈士萬歲”。
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修訂或新制定了如《東北解放區愛國自衛戰爭陣亡烈士撫恤暫行條例》《陜甘寧邊區優待革命軍人、烈士家屬條例》(草案)等褒揚革命烈士、撫恤烈屬的法規,逐漸形成了隆重公祭烈士英靈、大力宣傳烈士事跡、修建烈士紀念設施、撫恤烈士和優待烈屬等褒揚規范,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烈士褒揚工作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統一的烈士撫恤體系逐漸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毛澤東起草了含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內容的碑文,首次以國家形式明確了人民英雄概念。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親自簽署烈士證書,每張烈士證書都以中央人民政府名義頒發,給予烈士最崇高的國家榮譽。同時,各個方面開始收集整理各時期戰斗英雄的代表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跡,尤其是壯烈犧牲的先烈們。1950年12月,內務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革命殘廢軍人優待撫恤暫行條例》《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革命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暫行條例》《民兵民工傷亡撫恤暫行條例》等5個優撫條例,形成了新中國烈士褒揚工作的基本規范。
改革開放后,烈士褒揚工作不斷發展。1980年,我國第一部專門規范烈士褒揚工作的行政法規《革命烈士褒揚條例》頒布,進一步明確了烈士的評定條件、評定情形、評定機關等,使烈士評定有了全國統一標準。之后又進一步完善了烈士褒揚和烈屬撫恤優待制度,以及烈屬祭掃工作。2011年,《烈士褒揚條例》全面系統地規定了烈士的評定和褒揚、烈屬撫恤優待、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烈士事跡宣傳、經費保障、法律責任等,明確提出國家建立烈士褒揚金制度,標準為烈士犧牲時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并提出戰時參戰犧牲的烈士褒揚金標準可以適當提高。在提高物質保障水平的同時,加強了精神慰藉,如積極開展走訪慰問烈士遺屬活動,動員社會力量送溫暖獻愛心,組織烈屬代表參加各種重大活動,切實提升烈屬的榮譽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烈士褒揚工作有了新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一是政策法規不斷完善?!蛾P于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烈士安葬辦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服務管理指引》《烈士公祭辦法》《烈士評定(批準)檔案管理辦法》等相繼印發;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并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的頒布實施,為維護烈士榮譽奠定了法律基礎。2019年,新修訂的《烈士褒揚條例》將英雄烈士保護納入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增加由國務院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將烈士名單呈報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的工作程序,將烈士證書改以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名義制發,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在烈士紀念日舉行頒授儀式,向烈士遺屬頒授烈士證書,從黨和國家的高度確立了烈士國家功勛榮譽的最高榮耀。2022年3月,《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完善烈士褒揚政策法規,加強烈屬人文關懷和精神撫慰,突出解決烈屬家庭后續生活保障、救助幫扶援助等實際問題,深化信息技術手段在烈士紀念設施管理維護、烈士祭掃等工作中的應用,積極創作弘揚英烈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等。
二是對境外烈士的祭奠、對境外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和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箲饎倮?0周年之際,首次以國家名義赴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祭掃抗戰英烈。同時,境外多處烈士陵園竣工并得以修繕,彰顯了國家尊重烈士的大國形象。從2014年至今,中韓雙方已連續9年共同實施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將913位烈士遺骸接回了祖國。
三是通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烈士褒揚工作實現了創新發展。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有關部門采取信息技術深入挖掘烈士事跡,宣傳烈士精神內涵,并為烈士尋親。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清明祭英烈”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受眾上億人次。推出“云祭掃”“代祭掃”等,在全社會激發起祭英烈、學英烈的熱潮。
回首過去的烽火歲月,無數烈士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他們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黨對烈士褒揚工作的高度重視,不僅是對烈士精神的宣傳與弘揚,更是對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與發展。黨在100多年的奮斗中形成了舉行追悼會等紀念活動、頒布烈士褒揚法規、修建紀念烈士建筑設施、整理烈士遺文遺物、編撰烈士傳記、以優秀文藝作品表現、撫恤烈士優待烈屬等烈士褒揚的優良傳統。
來源:學習時報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