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
我們不僅看到了
官兵們整齊劃一的步伐
威武莊嚴的氣勢
還看到了一大波先進武器裝備
本次受閱的裝備
全部為中國制造
40%為首次亮相
閱兵結束后
微博話題
#70多個裝備方隊都是中國制造#
登上了熱搜榜
網友們紛紛評論
↓↓↓
無數網友感慨地說“我國閱兵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了!”“‘東風快遞’可以做到使命必達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這些硬核裝備背后
是幾代人的青春、汗水和努力
因為他們
才有了大國重器
才有了國家底氣
一
一個算盤、一把計算尺、一座小島
他帶領29人
拉開中國核潛艇建造的序幕
隱姓埋名30年
他留給家人的
只有一串信箱號碼
他是我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在那一窮二白的年代
他帶領團隊
用算盤和計算尺
演算出上萬個數據
成功造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比美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究時間
縮短近兩年
沒有進口材料
沒有安全保證
黃旭華親自上艇參與
水下極限深潛試驗
鼓舞士氣
成為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
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回望自己赫赫無名的往事
他說
“這輩子沒有虛度,
一生屬于核潛艇、屬于祖國,
無怨無悔!”
二
于敏
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
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美國用了7年多
蘇聯用了4年
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記載
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然而
由于從事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工作
保密性極強
于敏曾經足足隱姓埋名了28年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發達國家能做出來的,
我們也能夠做出來,并且更快?!?/font>
憑借這一信念
于敏半個世紀與核共舞
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
而盛名之下
他保持一顆初心
“親歷新舊兩時代,
愿將一生獻宏謀”
這正是于敏
沉默而又不凡的人生寫照
三
孫家棟
“兩彈一星”元勛
我國人造衛星技術
和深空探測技術開創者之一
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
“七年學飛機,九年造導彈,
五十年放衛星。
航天是我的興趣,一輩子不會累?!?/font>
翻閱孫家棟的人生履歷
就如同閱讀一部
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4年
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失敗
在寒冷的天氣里
大家含淚撿了三天碎片殘骸
孫家棟沒有退縮
他知道只有提高每個部件的質量
中國的航天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2007年11月5日
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嫦娥一號”
成功環繞月球的那一刻
在歡呼的人群中
78歲的孫家棟輕輕地轉過身
擦去了臉頰上喜悅的淚水
航天報國是他的初心
自主創新是他的決心
無懼困難是他的恒心
四
他一輩子數次轉行
都是堅決服從國家的需要
他60年孜孜為國
探索浩瀚星空
他是載人航天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
在中國航天的起步期
他是“航天十八勇士”之一
他時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兒子
堅信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他曾是“東方紅一號”衛星行政負責人
也曾在“神舟五號”發射任務書上簽字
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
他把為強國做奉獻當作一生目標
他說
“有愛才有奉獻,
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font>
五
-“殲-20未來有沒有可能用上矢量發動機?”
-“你怎么知道沒有用上呢?”
這是殲-20總設計師楊偉院士
與記者的一問一答
對話一經報道
便迅速引爆互聯網
“這份工作其實很酷,
即使外人不知道?!?/font>
楊偉說
讓他最欣慰的
不是“粉絲”的追捧和點贊
而是以殲-20、
運-20為代表的“國之重器”
已闊步進入“20”時代
中國空軍戰略轉型
開啟“加速跑”模式
還有無數像楊偉這樣的航空人
和中國空軍一起在路上
與時代同行
與使命同行
與理想同行
其實
大國重器背后的無名英雄
還有很多很多
時光流逝
或許有一天
他們的面容逐漸模糊
但流淌在血液里的寶貴品質
卻不會隨之逝去
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
將會繼續傳承
為一代又一代人
提供前行的力量
向所有大國重器背后的英雄們
致敬!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參考資料:解放軍報、中國軍網、“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等)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小旋風 桃子月
編輯:馬藝軒
編審:張華婧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