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號角
紅都瑞金紅一方面軍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使贛南閩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瑞金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成為享譽全國的紅都。紅軍和蘇區的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了威脅,1930年1月至1931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三次調集大量兵力,國剿中央紅軍。在毛澤東領導下,紅軍分別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作戰方針,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這三次“圍剿”。經過這一階段的反“圍剿”斗爭,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勢。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的葉坪舉行。11月19日,大會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最高權力機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毛澤東、項英、周恩來、朱德等63人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毛澤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的召開和蘇維埃中央政府在瑞金的成立,奠定了江西蘇區在中國蘇維埃運動中的歷史地位。瑞金光榮地成為年輕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紅色首都,成為全國蘇維埃運動的領導中心和全國紅軍的指揮中樞。
秋收起義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后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1927年9月1日至4日,毛澤東在江西萍鄉安源的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傳達八七會議精神,研究確定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軍事行動計劃。會議決定將黨所掌握的在湘贛邊界地區活動的革命武裝5000余人,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毛澤東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
9月9日,下轄第一團首先在修水縣城起義,向平江進政。9月10日,下轄第二四在安源起義,兵分兩路進攻萍鄉城。安源工人1300多人參加。
9月11日,下轄第三團在毛澤東的率領下在銅鼓縣城起義。工農革命軍切斷鐵路,搗毀敵團防局,聲勢浩大。但由于敵強我弱,起義受挫。
9月19日,毛澤東同志在文家市召開前委會議,決定改變原來直取瀏陽攻打長沙的計劃,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井網山進軍。在大革命失敗后的黑暗歲月,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共產黨的旗幟,領導農民舉行武裝暴動,創建工農革命軍,開展土地革命,向國民黨反動派發起猛烈沖擊。特別是在進攻長沙的計劃遭到挫折后,毅然決定把革命力量轉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成為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
南昌八一起義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8月1日凌晨2時,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的起義部隊按照預定的部署,向敵第五方面軍總指揮部、南昌衛成司令部等處的守敵發起猛烈進攻。等處的守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殲滅南昌守敵3000多人,起義部隊占領南昌城。起義勝利后,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公布了《八一起義宣言》、《八一起義宣傳大綱》。8月2日,南昌各界群眾數萬人在公共體育場舉行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在南昌起義前前后后的短短幾天中,南昌人民和起義部隊結成了親密的魚水關系。
南昌起義,它用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堅持革命的堅強決心。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旗帆。它是春雷,報道革命的嚴冬即將過去,春天就要來臨;它是旗帆,在大華命失敗的形勢下,給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指明了武裝斗爭的方向。
井岡山斗爭
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起點,開始于井岡山的斗爭。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三灣改編”。將1個師縮減為1個團,采取了“支部建立在連上”的組織形式,在部隊中確立覺的絕對領導原則。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做到連有支部,營、團有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確定官兵平等,在部隊中實行民主制度。三灣改編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是黨領導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同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進駐井岡山后,幫助邊界各縣建立共產黨組織和群眾武裝,收編了農民武裝袁文才、王佐部隊,建立工農兵政府。1928年2月,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形成。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后保存下來的一部分革命軍隊和湘南起義的農民,在寧岡縣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5月4日,召開了慶祝勝利會師大會,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毛兩部在井岡山會師,增強了井岡山地區的武裝力量,為進一步擴大根據地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中國革命走向高潮。
紅四軍成立之后,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向井岡山根據地“進剿”紅軍充分利用根據地的有利地形條件,在人民群眾支持下,以靈活的游擊戰與國民黨軍隊周旋,接連擊破敵軍三次“進剿”。最大一次勝利是6月23日的龍源口戰斗,殲敵一個團,擊潰敵軍兩個團。這次大捷后,井岡山根據地進一步擴大,達到全盛時期。井岡山斗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的斗爭形式,開拓了農村包國城市的革命道路,成為全國紅軍游擊戰和革命根據地的一面旗幟。
萬里長征
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干里長征,是從革命根據地江西邁開第一步的。1934年10月上旬,國民黨“國剿”軍已迫近中央蘇區中心地帶,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據地,10月10日晚,中央機關和第一方面軍主力由江西瑞金等地突國,開始戰略轉移。紅旗獵獵,戰馬嘶鳴,整齊的隊伍站在于都河對面的草坪上,源源不斷的人流,從四面八方匯攏來。紅軍隊伍乘著木船,沿著木橋,離開了于都河畔的鄉親,迎著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踏上了漫長的征途。
歷時近兩年,各路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爬雪山、過草地,跨越萬水千山,粉碎了敵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縱橫十一省,行程二萬五千里,實現了史無前例的戰略大轉移。長征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三大紅軍主力在西北會師,實現了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標志著中國革命開始走向新的征程。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標志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全國性抗日戰爭開始,中國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37年8月至10月,主力紅軍和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堅持深入敵后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抗擊了58%-69%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成為抗日戰爭的中堅力量。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抗日救亡的斗爭中,江西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從漢口遷到南昌,在高升巷張勛公館內辦公。新四軍軍部遷到南昌后,一面加緊將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和籌措軍需物資,一面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南昌原來的沉悶氣氛被抗日的呼聲所沖破,各種群眾抗日團體和救亡活動在南昌蓬勃興起。新四軍挺進敵后,在南昌設立駐贛辦事處。辦事處除推動和組織南昌人民抗日救亡運動外,還負責接待安置抗日青年。當時,一批一批的江浙一帶流亡青年學生到新四軍駐贛辦事處,要求“到延安去”“到新四軍去”,駐贛辦事處在南昌的一年零三個月里,先后向新四軍軍部和蘇浙敵后轉送新四軍2000人。南昌成為紅色源流的出發地。
解放戰爭
1946年6月,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了全國內戰,全國解放戰爭由此開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敵154萬余人,國民黨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從1949年2月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軍以渡江戰役為起點,展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大進軍。4月20日,百萬雄師從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強渡江,徹底摧毀了國民覺軍隊的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徹底覆滅。
5月16日,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員陳賡命令該兵團所部第十三軍第三十七師進攻南昌。18日,第三十七師師長周學義、政委雷起云率部冒著狂風暴雨,沿著泥濘小道,由貴溪向南昌疾進。20日晚,第三十七師抵達撫河東岸灌里繆村一帶。21日,部隊搶渡撫河,與國民黨軍隊夏威兵團第四十六軍第一八八、一七五師展開激烈戰斗。22日凌晨,退守南昌城內的夏威兵團第四十六軍主力不戰自潰,乘天色朦朧棄城西逃。當日下午,人民解放軍完全占領南昌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紅色瑞金7500
秋收起義15000
南昌起義18000
井岡會師
紅軍長征,20000
抗日戰爭16000
解放戰爭15000
飛奪瀘定橋14000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