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7月20日電 (蔡敏婕 周小莉 林芷薇)位于廣州市文明路上的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是大革命時期中共廣東區委的所在地,紀念館建筑建成于1924年,距今已有將近百年歷史。20日,完成文物保養及展陳提升工作,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向社會恢復開放。
據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在1924年的夏天成立,隨后以“管東渠”名義租了現址用于辦公,這里便成為了廣東區委一個半公開性質的領導機關。大革命時期,廣東區委舊址的一樓曾作為鞋店、草藥店等經營,二樓、三樓分別作為廣東區團委及廣東區黨委的辦公場所。
本次展陳提升,紀念館在做好文物建筑保護的前提下,采用可逆性的技術處理手段,在一層展廳增設落地玻璃窗,恢復了舊址在上個世紀20年代作為商鋪的“門面”功能。一層“門面”的打開,既使這棟隱藏于鬧市當中的重要紅色革命遺址更具有辨識度,為更多的民眾所認識、了解,還能借用玻璃展示面的通透感開闊展示區域,讓有限的文物內部空間在視覺上得以拓展。
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播出,讓新一代的中國青年人認識并記住了陳延年、陳喬年兩位革命烈士。雖然陳延年是在上海犧牲的,但在大革命時期,陳延年主要的活動地點是在廣州。1924年國共合作實現后,革命的中心正在廣東形成,陳延年從蘇聯回中國后便被派到廣東工作,并擔任了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在他的領導下,中共廣東區委開展了一系列工農群眾運動,對推動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位于紀念館三樓的書記辦公室便是陳延年任廣東區委書記期間的辦公所在地。此外,紀念館還復原了廣東區委組織部、宣傳部、農委、工委、婦委等部門的辦公場景。本次展陳提升,紀念館在挖掘史料檔案的基礎上,盡可能復原當年辦公場景的真實面貌,以進一步加強對觀眾的歷史感染力,例如,用于分隔的木板,簡陋的辦公桌椅,堆滿書報的藤書架、一套活動床板等,而高度復原的場景,更使觀眾在參觀時能夠產生“想走進、有所悟、忘不掉”的感受。
近日,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被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下來,中共廣東區委舊址將以守正創新為導向,提升影響力、感染力,讓舊址承載的歷史和精神永不褪色。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