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化砭戰役示意圖。

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的青化砭戰役烈士紀念碑。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等部向陜甘寧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毛澤東審時度勢,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部隊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與胡宗南部展開周旋。3月25日,西北野戰軍在青化砭以6個旅殲滅胡宗南部第31旅(欠1個團),取得轉戰陜北“三戰三捷”之首捷,打擊了敵軍的氣焰,鼓舞了邊區全體軍民的士氣。
聲東擊西,請君入甕。國民黨占領延安后,急于與西北野戰軍主力對決。為此,胡宗南將5個整編旅部署在延安及其以南占領地區,以保障其后方交通運輸線安全,并令機動兵團出動10個整編旅,伺機尋找西北野戰軍主力進行決戰。
相比于國民黨軍兵力分散的情況,我軍按照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誘敵深入、待機殲敵的指示,命第1縱隊獨立第1旅2團2營佯裝我軍主力,向延安西北方向的安塞轉移以迷惑敵人;第2縱隊集結在甘谷驛地區;新編第4旅集結于青化砭、石綿羊溝地區;教導旅在青化砭以東任家山岔待命;偵察部隊在延安東北地區與敵保持接觸,監視敵人,查明情況。
敵軍果然上鉤,誤認為西北野戰軍主力已向安塞方向撤退,遂以整編第1軍1師、90師共5個旅的兵力,向安塞方向追擊。同時,為保障側翼安全,命整編27師第31旅向青化砭前進策應主攻。
青化砭位于延安東北30余公里處,南北是15余公里長的蟠龍川,咸(陽)榆(林)公路蜿蜒其間。公路東西兩側山地起伏,適合伏擊作戰。彭德懷在仔細分析敵情和地形后,決定在青化砭“請君入甕”,殲滅敵第31旅。3月25日,戰斗打響后,僅用時1小時47分即宣告結束,敵第31旅(欠91團)2900余人全部被殲。
隱蔽企圖,慎重初戰。青化砭戰役是我軍主動撤離延安后,粉碎敵人對陜北重點進攻的第一仗,其戰果對于西北戰局影響極大。為打好首戰全殲敵人,我軍集中6個旅對敵軍1個旅發動突然襲擊。3月23日,彭德懷致電各縱、旅并報軍委,擬于24日以待伏動作在青化砭地區消滅敵第31旅。為確保順利,戰前部隊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彭德懷帶領旅以上指揮員前往青化砭四周察看地形,選擇出擊路線,并現地組織伏擊戰戰術訓練,同時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確保我軍在兵力、地形、態勢上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為初戰完勝創造了條件。
考慮到隱蔽我方意圖、出敵不意,是保證此次伏擊戰勝利的重要條件,我軍主力為防止敵軍搜索和諜報活動,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手段,如明確規定各部隊在拂曉前利用夜暗進入陣地,伏擊地區要在敵搜索范圍之外等。陣地對空對地嚴密偽裝,觀察和警戒通信人員均著便服,減少陣地人員來往。青化砭老區人民也幫助我軍封鎖消息,四處散布“解放軍已遠去”的假消息。最終,西北野戰軍主力6個旅2萬余人,在距敵僅六七公里的地區設伏2天,敵始終未發覺。當劣勢孤立之敵剛剛鉆進我軍伏擊圈時,兵力尚未展開,即被我軍全殲。
戰術靈活,速決殲敵。伏擊戰講究的是在敵意想不到之處發動突然襲擊,戰斗動作要求勇猛靈活,趁敵立足未穩穿插割裂分而殲之。25日6時許,敵第31旅由川口、拐峁出發,沿公路向青化砭前進,期間派出20余名便衣進行偵察,并未發現我軍伏擊部隊。10時許,敵先頭部隊進至青化砭附近,主力部隊進至石綿羊溝一帶,后衛部隊通過房家橋,整個行軍縱隊完全落入我軍設置的“口袋”。
隨著我軍3顆信號彈騰空而起,伏擊部隊立刻按照預定部署投入戰斗。在南面擔任截尾任務的第2縱隊獨立第4旅緊緊封住“袋口”,在北面擔負攔頭任務的新編第4旅迅速堵斷敵人,收攏了“袋底”。與此同時,在東西兩側山頭上蟄伏的教導旅、第358旅、第359旅的官兵也躍出陣地,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發起沖擊。
青化砭一時間槍聲大作,炮聲隆隆,硝煙滾滾。敵第31旅被我軍壓縮在10余里長、二三百米寬的山溝里,首尾不能相顧,頃刻間亂作一團,無法展開兵力火力。我軍隨后猛烈穿插,迅速將敵分割,予以全殲。
此役,創造了我軍速戰速決的典型戰例。同時,我軍繳獲的大量彈藥和物資,補充了新編第4旅和教導旅在隴東及延安保衛戰中的消耗。青化砭戰役與之后的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并稱轉戰陜北的“三戰三捷”。這三戰,打破了國民黨軍3個月內結束陜北戰事的妄想,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徹底穩定了西北局勢,在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